AMD与英特尔2023年移动处理器性能排行:谁主沉浮?
- 问答
- 2025-10-22 13:30:53
- 2
哎,说到2023年AMD和英特尔在笔记本这块儿的缠斗,真是有点……不知道该从哪儿下嘴,感觉就像看两个老拳师,一个招式花哨、身法灵动,另一个内力深厚、拳拳到肉,你让我说谁一定更强?这事儿还真不能光看跑分软件上那几个冷冰冰的数字,得把手伸进电脑底盖,摸摸那个发热量,再掂量掂量你兜里的预算,还有你究竟想拿这机器干嘛。
先说说AMD吧,锐龙7040系列,特别是那个带X3D后缀的玩意儿,真是有点邪门,你知道吧,就是把桌面平台上那种堆缓存的大招给挪到笔记本上了,我印象特别深,年初的时候拿到一台搭载7840HS处理器的本子,跑分也就那样,没觉得多炸裂,但一打开那些特别吃缓存的大型游戏,CS:GO》或者一些开放世界游戏,帧数稳得让人怀疑人生,那种感觉……就好像它偷偷给游戏引擎开了个小灶,数据不用跑远路,就在家门口的“大仓库”(就是那个3D V-Cache)里随手就拿来了,但你说它完美吗?也不是,有时候在一些特别依赖单核频率的办公软件里,它那股子灵劲儿就有点使不出来的感觉,搭载这种高端U的本子,市面上选择还真不算多,你得费劲去找。
英特尔这边呢,13代酷睿,感觉就像个勤勤恳恳的工科生,把能堆的核心都给你堆上去,i9-13980HX,动不动就给你整上24个核,看着就唬人,你用这类本子做视频导出,或者跑个渲染,那个速度确实是快,能明显感觉到多核性能的优势,像推土机一样平趟过去,但代价是什么呢?那个发热量啊……我上次用一台顶级游戏本,风扇一转起来,感觉就像旁边开了个鼓风机,续航嘛,也就别提了,基本就是插电堡垒的模式,所以你看,英特尔给人一种“力大飞砖”的印象,性能强悍,但功耗和发热这俩老问题,2023年了,依然像是它的阿喀琉斯之踵。
然后就得提提那个最要命的使用场景了,你说你买个笔记本,是天天抱着它满世界跑,指望它能有七八个小时甚至更久的续航,还是就固定在桌子上当个小台式机用?这点上,AMD今年凭借Zen4架构的能效优势,可以说是扳回了一大城,我用过一台锐龙7 7840U的轻薄本,下午出门开会,处理文档、刷刷网页,晚上回家还能剩个百分之三四十的电,这种安心感是很多英特尔平台轻薄本很难给的,英特尔呢,在绝对的性能释放上,特别是需要持续高负载的创作领域,还是有不少忠实拥趸,毕竟有些专业软件对英特尔的优化历史更久,兼容性感觉更“稳”一点。
所以你看,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谁主沉浮”的问题,它更像是一场……错位竞争,AMD在能效比、在特定游戏优化上,找到了一个非常刁钻的突破口,有点像武林高手专攻对手的软肋,而英特尔呢,依然守着高性能计算、极致多核性能的阵地,靠着庞大的生态和用户习惯,稳坐钓鱼台,2023年,你很难说谁彻底压倒了谁,更像是……两条线,有时候平行,有时候交叉,各自有各自的高光时刻。
我有时候会想,这场竞争最有趣的地方,反而是它逼着两家都不敢懈怠,AMD的强势,让英特尔必须更认真地考虑能效;英特尔的压力,也逼着AMD不断在绝对性能上追赶,最终受益的,还不是我们这些用户?我们能买到续航更长的轻薄本,也能买到性能更炸裂的游戏本,这感觉,就像在看一场精彩的乒乓球赛,比分咬得很紧,每一板球都充满悬念。
说到底,2023年的移动处理器战场,没有唯一的王者,只有最适合你的选择,如果你是个经常移动、看重续航和日常综合体验的用户,AMD的锐龙7000系列可能会给你更多惊喜,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流畅感很迷人,但如果你是个性能至上主义者,工作或娱乐重度依赖多核性能,并且大部分时间都是插电使用,那英特尔的13代酷睿HX系列依然是可靠的力量源泉,这场仗,我看还得打下去,而且会越来越好看,明年,听说两家又要出新品了,到时候,格局会不会又被打破?谁知道呢,等着瞧吧。
本文由酒紫萱于2025-10-22发表在笙亿网络策划,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ww.haoid.cn/wenda/37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