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动态 > 正文

电脑核显天梯图全面解析:轻松对比各型号性能表现

哎,说到电脑核显啊,真的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东西,你想想,不用多花钱买独显,省电还省空间,对不折腾的普通人来说简直是福音…但每次看到那些型号名字,什么UHD Graphics、Radeon Vega,还有现在锐龙上的RDNA2,脑袋就有点大,性能到底差多少?根本搞不清。😅

我记着以前帮表弟选笔记本,他预算紧,就想找个能轻度打打游戏、做做功课的,当时我就盯着那些参数看,什么执行单元、频率,说实话,光看数字真的没啥感觉…后来硬是扒了好多评测视频,才有点概念,所以今天就想用大白话聊聊这个,咱们不搞那些死板的梯子图,就随便唠唠,把我自己对比时那种有点混乱、但最后摸出门道的经验分享给你。

先说说Intel这边吧,最常见的UHD Graphics,比如UHD 630、UHD 730这些,基本上就是“能亮机”的水平,你开个网页、看个4K视频(只要不追求高码率),甚至简单剪个vlog素材,它还真能顶住,但你想玩点游戏?英雄联盟》低画质,720p分辨率,可能勉强四五十帧,但团战一卡起来…那感觉,真的急死人。🤦‍♂️ 我自己的老笔记本就是UHD 620,有次出差想摸鱼玩两把,结果风扇狂转,画面还一顿一顿的,差点把鼠标扔了。

不过Intel后来出了Iris Xe,这个算是大升级了,像i5-1135G7、i7-1165G7这些CPU带的,性能突然就上来了,我试过用朋友的轻薄本跑《CS:GO》,1080p中画质,居然能稳60帧以上,当时还挺惊讶的…感觉像是Intel终于睡醒了,知道核显不能一直摆烂,但问题是,它挑内存!如果你笔记本配的是单通道内存,性能直接掉一截,这个坑我见不少人踩过。

然后AMD这边,一直以来核显就是强项,锐龙APU,比如老的R5 3400G用的Vega架构,虽然现在看有点过时,但当时真的香,便宜大碗,玩《GTA5》这种老游戏都能流畅,后来到了5000系列移动端,像R7 5800H带的Vega 8,性能又扎实了一步…不过AMD最狠的还是6000系列以后,用上RDNA2架构,比如R7 6800U上的Radeon 680M,这个核显,说实话,已经摸到一些入门独显的屁股了。

我去年试过一台6800H的笔记本,跑《原神》中画质1080p,居然能基本稳住60帧,甚至低画质下《艾尔登法环》都能凑合玩…虽然偶尔会卡顿,但已经让我觉得,核显真的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不过AMD的命名也挺绕的,同样是RDNA2,7040系列上的700M系列还分规格,比如780M强,760M就弱一档,买的时候得瞪大眼睛看准。

其实对比核显,我总觉得不能光看型号名字,比如同样是“Vega 8”,用在低电压U和标准电压U上,性能能差出20%…还有内存频率,双通道和单通道简直是天壤之别,有时候你买了个标称核显不错的本子,结果因为内存拖后腿,体验直接打骨折,这种事儿太常见了。

所以你说天梯图…它有用,但也不能全信,我自己的土办法是,先确定自己常干嘛:如果就办公、看视频,UHD Graphics都够用;如果想偶尔玩点网游,至少Iris Xe或Vega 8起步;要是对游戏有点要求,又不想买独显,那直接瞄准RDNA2架构的锐龙,比如780M,基本是目前核显天花板了。😎

最后扯句闲篇…核显这几年进步真的快,可能再过两代,入门独显的市场都要被挤没了,不过现在嘛,选的时候还是得留个心眼,别光看宣传,多搜搜实际游戏测试,最好能找到同配置的体验分享…毕竟参数是冷的,但卡顿是真的难受啊。

电脑核显天梯图全面解析:轻松对比各型号性能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