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文房四宝的魅力:从笔墨纸砚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运用
- 游戏动态
- 2025-10-20 01:48:46
- 4
哎 说到文房四宝 我总想起外公书房里那股墨块混着老木头的气味 有点潮 又有点苦 但闻着特别踏实,那时候觉得 不就是写字的东西嘛 现在才慢慢咂摸出点味道来 这些东西啊 简直是把中国文人的魂儿都收在里头了。
笔 我最早接触的是小学描红用的那种便宜毛笔 笔尖总是分叉 写两笔就得蘸墨 烦得很,后来见过一位老先生开笔 他用温水慢慢泡开新笔的锋毫 手指轻轻捻着 说这叫“醒笔” 得像对待刚睡醒的人一样 不能急,那支笔在他手里 写出线条居然有表情 有时瘦硬 有时丰腴 原来笔不是死物 它是有脾气的 你得顺着它 哄着它 它才肯把肚里的精气神都吐出来,古人说什么“唯笔软则奇怪生焉” 这笔尖的柔软 恰恰逼着写字的人不能蛮干 得学会用巧劲 用虚劲 这里面 是不是也藏着点做人要柔韧的道理?
墨 就更玄了,好墨条凑近了闻 没有成品墨汁那股冲鼻的化工味 是一种很沉静的松烟香 还带着点若有若无的药材气,研墨是个枯燥活儿 要顺时针 力道均匀 一圈一圈 听着墨条和砚台摩擦发出的沙沙声 心自然而然就静下来了,这过程 像是一种仪式 磨的不是墨 是心里的浮躁,等墨色由浅入深 像深潭的水一样泛着青光 这墨才算“活”了,蘸饱了墨的笔尖触到纸上 那种渗透、晕染的效果 是任何打印机都模仿不来的层次 它是有生命的 会呼吸,我突然想 古人追求的这种“墨分五色” 或许不只是技术 更是一种对丰富性、对微妙变化的迷恋吧 他们不喜欢非黑即白 世界在他们眼里 本来就是一片氤氲的、充满可能性的灰色。
纸 最让我有感触的是宣纸,第一次用生宣写字 墨点下去“唰”地一下就洇开一大片 完全不受控制 我当时就傻眼了,后来才明白 这纸它不是被动的承载物 它是个积极的参与者,它的纤维 它的吸附性 都在和笔墨对话 甚至“争吵”,你得非常了解它的性子 是吸水还是拒水 是光滑还是粗糙 下笔的轻重缓急都得跟着调整,这种纸与笔的博弈 这种不确定的效果 反而成就了写意画和书法里最动人的部分——那种偶然天成、不可复制的意趣,它教会人一件事:不是所有东西都需要绝对控制 接纳意外 有时候能收获更生动的结果。
砚 看起来最笨重 最沉默,我见过一方老端砚 上面没什么繁复雕刻 就是一块朴素的石头 但用手一摸 细腻得像小孩儿的皮肤 注上水 墨磨多久都不会干,好的砚台 讲究“下墨发墨” 就是既要能轻易磨出墨 又要能保证墨汁细腻均匀,它不显山不露水 却是整个书画过程的基石,它稳稳地待在那里 承载着、调和着 有点像传统里的那种君子 温润 厚重 提供最坚实的支撑 却从不抢风头,一方好砚 是可以传家的 它身上带着之前使用者的痕迹和温度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物脉”吧。
所以你看 这四样东西 凑在一起 根本就不是简单的工具组合 它们构成了一套完整的身心训练系统,从准备工具开始 你的心就得沉下来 你的呼吸得调整 你的手得感知每一种材料的特性 你和它们互动、磨合 最后才凝聚到笔尖那一下,这整个过程 都是在修炼一种“慢”的、专注的、与物和谐共处的状态,现在的我们 太习惯敲键盘、点屏幕了 一切追求快和直接 反而丢失了这种通过“麻烦”和“等待”才能获得的体验和心境。
笔墨纸砚的魅力 或许就在于它们用一种最朴素的方式 留住了传统文化里那种对过程的品味 对材质的敬畏 以及对“人”与“物”之间那种微妙情感的看重,它们不只是写字的 它们是养心的,每次摆开它们 都像是一次小小的提醒:慢一点 再慢一点 有些东西 急不来。
本文由韦斌于2025-10-20发表在笙亿网络策划,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ww.haoid.cn/yxdt/33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