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动态 > 正文

探索中关村笔记本:智能科技赋能极致便携,重新定义移动生活方式

中关村,这地方我熟啊…打上大学那会儿就爱往那儿跑 那时候满眼都是攒机的、卖光盘的、还有举着“回收硒鼓”牌子的老哥,现在嘛,玻璃幕墙亮得晃眼,空气里飘的不再是煎饼果子的味儿,而是咖啡因和…某种说不清的、属于未来的焦虑感,今天来,就是想摸摸那些号称“重新定义移动生活”的笔记本,看看它们到底是不是真那么神。

走进一家店,冷气开得足,灯光打得跟手术室似的,第一眼抓住我的是台深空灰色的超极本,薄得有点不像话,像片精致的金属书签,店员小哥过来,嘴皮子利索得很,什么“第七代纳米材质”、“军工级测试”…我左耳进右耳出,只伸手摸了下触控板,啧,这手感…像摸一块温润的鹅卵石,指针跟手得不像话,几乎感觉不到延迟,我下意识地在自己那台老家伙上划拉了一下,那种涩涩的、偶尔还卡一下的感觉…瞬间就被比下去了,这种进步是悄无声息的,但一旦体验过,就真的…回不去了。😌

探索中关村笔记本:智能科技赋能极致便携,重新定义移动生活方式

旁边一位大哥正在试一款双屏本子,副屏一半显示着代码,一半是实时渲染的模型,他手指在两块屏之间拖拽元素,眉头紧锁,嘴里还念念有词,我突然觉得,这玩意儿已经不是个简单的“电脑”了,它成了他思维延伸的一部分,像个外接的大脑皮层,智能科技赋能?听着高大上,落到实处,可能就是让这种跨屏协作变得跟呼吸一样自然,不用再去记那些反人类的快捷键,效率这东西,有时候就是省下那零点几秒的烦躁。

但你说极致便携吧…我拿起一台,确实轻,放包里几乎没感觉,可转头就看到另一位姑娘,从硕大的帆布包里掏出一堆东西:笔记本、扩展坞、充电器、移动硬盘…线缆缠成一团,她费劲地给这本子接上电源和网线,那场景瞬间就把“便携”的滤镜打碎了。🤔 所以这些设备追求的轻薄,是不是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断舍离”的暴力?逼着你把外设都抛弃,拥抱云存储、无线网络…可现实是,很多老旧会议室的那根网线,它就是拔不掉啊,这种理想与现实的拉扯,挺有意思的。

探索中关村笔记本:智能科技赋能极致便携,重新定义移动生活方式

续航也是个谜,官方标称的18小时,听听就好,真用起来,开几个网页,后台跑点东西,电量就跟北京的夕阳似的,唰地就往下掉,那种电量焦虑,像是刻在数码时代人类DNA里的本能,快充算是救星,喝杯咖啡的功夫能回血大半…但有时候我会想,我们是不是被这种“快”给绑架了?连等电池充满的耐心都没了。

玩了一圈,最打动我的反而是一个小细节,有款机器,屏幕开合到一定角度,键盘会自动微微抬起,形成一个更舒服的打字姿势,就那一下,无声无息的,却让你觉得这机器…它懂你,智能科技不该总是高高在上的参数,而是藏在这种不经意的人性化瞬间里吧。

出门的时候 天已经擦黑了,中关村的霓虹灯亮起来,那些关于未来、关于移动办公的宏大叙事,又融进了夜色里,我挎着包里那台老笔记本,它沉甸甸的,风扇偶尔还会呼呼响,但今天摸过的那些光鲜亮丽的“,似乎也并没有完全解决所有问题,它们把一些旧的麻烦解决了,又带来了新的、更精致的烦恼,所谓的重新定义生活方式,可能不是一个终极结果,而是这个过程本身——我们不断地适应工具,工具也不断地揣摩我们,在这种相互磨合里,跌跌撞撞地,走向前,也许明天,我又会怀念起实体网线接口的踏实感,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