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动态 > 正文

深入解读PS:从图像处理到附言用法的全面探讨

先从我最熟悉的那个说起吧——对,就是Adobe Photoshop,这玩意儿,它不只是一个软件,更像是一个……怎么说呢,一个能让你扮演上帝的小小宇宙,我记得第一次打开它的时候,那界面灰扑扑的,一堆图标看得我眼花缭乱,心里直犯怵,什么图层、蒙版、通道,感觉像在学一门外星语言,但当你第一次用“仿制图章”把照片里那个讨厌的电线杆子给抹掉的时候,那种感觉,哇,简直像发现了新大陆,你突然意识到,现实是可以被修改的,不完美的瑕疵是可以被修复的,这种权力感,有点让人上瘾。

但PS这东西,用久了也会留下后遗症,我现在看任何照片,尤其是那些杂志上光鲜亮丽的明星照,第一反应不是“真美”,而是下意识地去寻找修图的痕迹:这里的皮肤是不是磨得太光滑了,像塑料娃娃?那里的光影是不是有点不自然?脖子和脸的色差是不是没处理好?它让我变得有点……职业病,或者说,有点 cynic(愤世嫉俗),我知道那完美的背后,可能是一堆图层和无数个小时的精心雕琢,这算不算是PS带给我的另一种“不真实感”呢?它让我看到了美,也让我看穿了美的制造过程,心情挺复杂的。

就是PS的另一个灵魂,那个“附言”,这个用法古老得多了,带着点旧书信的温情,我特别喜欢在邮件或者长信息末尾,郑重其事地敲上“P.S.”,它像是一个悄悄话,一个说完正事之后,突然又想起来的、有点私密的补充。“P.S. 上次你提到的那本书,我帮你找到了,下次带给你。” 或者,“P.S. 今天天气真好,突然想起我们大学时一起去野餐的日子。” 主文可能是一本正经的商务沟通或者逻辑清晰的论述,但P.S.就像是从严谨的西装口袋里,不小心掉出来的一颗糖,带着点意外和人情味。

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是P.S.呢?为什么不是别的字母?它这种“事后想起”的特质,让它承载的内容往往更真实,更贴近写信人那一刻的真实情绪,它没那么工整,甚至有点随意,但恰恰是这种不完美,让它显得珍贵,这和图像处理里的PS,那个追求完美、掩盖瑕疵的工具,在精神上几乎是背道而驰的,你说这有没有点讽刺?

哦对了,还有游戏圈里的“人机对战”模式,PlayStation游戏机……这些PS的变体,又给这个词增加了新的维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模糊的PS宇宙。

你看,就这么两个字母,它能同时在虚拟和真实、完美与不完美、公开和私密之间穿梭,图像处理的PS,是在构建一个理想的、或者说我们希望别人看到的图景;而附言的PS,则是在完美的陈述之后,泄露一点点真实的、柔软的自我,一个在“造梦”,一个在“补真心”。

我有时候会觉得,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在不自觉地进行着某种“PS”,在社交媒体上,我们精心挑选角度、滤镜,发布那些高光时刻,这是一种对个人形象的“Photoshop”,而在夜深人静时,或者在给最信任的人发的信息末尾,那个小小的“P.S.”里,才藏着我们没那么多修饰的、真实的疲惫、想念或者小小的快乐,我们既渴望展示那个被精心处理过的“我”,也渴望有一个角落可以安放那个不需要那么完美的“我”。

这么一想,PS这两个字母,简直是人类处境的一个微小缩影嘛……我们都在学习如何平衡这两种冲动,好了,大概就想到这些,有点乱,都是些即兴的念头,也不知道有没有说清楚我想表达的那种……嗯,那种微妙的感觉。

深入解读PS:从图像处理到附言用法的全面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