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从N卡到A卡:一张图看懂历代显卡性能层级与经典型号表现

聊起显卡啊,这事儿还真有点意思,我有时候翻看那些老旧的评测数据,感觉就像在翻一本泛黄的相册,每一代产品都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烙印和温度,从NVIDIA的绿色阵营跳到AMD的红色阵营,或者说反过来,这种折腾本身可能就是不少DIY玩家都干过的事儿吧?今天就想试着捋一捋,这么多年来,这两家的显卡是怎么你追我赶,那些经典型号又是在什么节点上,真正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回想起来,N卡在很多人心里,好像总是那个“更会营销”的家伙,比如当年的GeForce 8800 GTX,2006年那会儿,它一出场简直就像个怪物,统一渲染架构带来的性能飞跃,让之前很多游戏突然就能跑出前所未有的帧数,我印象特别深的是,那时候网吧里谁要是配了这卡,机器都得额外加钱……但你说它完美吗?也不是,那个发热和噪音,现在想想都觉得夸张,夏天玩久了机箱像个暖炉。

A卡那边呢,同时期的HD 2900 XT就有点生不逢时,功耗高,性能也没占到便宜,感觉AMD(那时候还叫ATI)好像总在架构转换的节骨眼上会踉跄一下,不过他们也有自己的高光时刻,比如HD 4870,用上GDDR5显存之后,性价比一下子爆棚,直接逼得NVIDIA赶紧降价应对,那时候论坛里天天都是“4870 vs GTX 260”的帖子,吵得不可开交,现在想想还挺怀念那种单纯的争论。

时间跳到2010年前后,这算是一个分水岭吧,NVIDIA的Fermi架构,像GTX 480,性能是强,但那个发热量……简直成了梗,“核弹”的外号不是白叫的,冬天可以当暖气用算是个附加功能?而AMD的HD 5970,双芯卡皇,性能是没话说,但价格也高高在上,普通玩家也就看看评测过过眼瘾,其实那个时代,中端的GTS 450或者HD 5770反而才是销量主力,大多数人的预算就那么点。

再往后,Maxwell架构的GTX 970和980真是NVIDIA的神来之笔,能效比高得吓人,970那个3.5GB+0.5GB显存的“门”事件虽然闹得沸沸扬扬,但架不住它性价比实在太高了,几乎成了那代Steam硬件调查里的常客,A卡同期的R9 390也不错,显存给得大方,但功耗方面还是有点吃亏,感觉AMD总是在“堆料”和“能效”之间找平衡,有时候能找到,有时候就……比如Fury X那个水冷设计,想法很前卫,但市场反响好像也就那样。

最近这几年,局面变得更有趣了,NVIDIA的RTX 20系列光追算是开了个头,但真正让光追和DLSS普及开的是RTX 30系,像3060 Ti这种卡,在1080p和2K下真是甜点级的存在,AMD的RX 6000系列,用RDNA2架构算是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6900 XT在传统光栅性能上甚至能跟对手旗舰掰手腕,光追方面虽然还是弱一些,但价格上有优势,到了现在的RX 7000和RTX 40系,感觉两家又开始在AI、超分这些新技术上较劲,FSR和DLSS 3之间的选择,又成了新的讨论焦点。

所以你让我用一张图来概括?其实挺难的,性能天梯图能告诉你谁强谁弱,但很难反映出每个卡背后的故事:比如为什么GTX 1060能成为一代神卡,为什么RX 580矿潮时期被炒到天价,又为什么有些卡发布时默默无闻,后来却因为驱动优化反而“战未来”,这些细节,才是真正让一张显卡变得有血有肉的东西。

挑显卡这事儿,说到底就像找对象,不能光看跑分这个“硬条件”,还得考虑你的电源够不够,机箱放不放得下,甚至你常玩的游戏更吃哪家的优化,一张卡的价值不只在它有多强,更在于它在那个时间点,恰好满足了你的需求和预算,陪你度过了无数个游戏的日夜,这可能才是我们折腾硬件时,最真实、也最值得回味的地方吧。

从N卡到A卡:一张图看懂历代显卡性能层级与经典型号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