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动态 > 正文

飞乐音响:以音乐之翼,承载梦想与创新的声音旅程

说到飞乐音响,我总想起那个闷热的下午,在老仓库里第一次听见他们调试中的音箱,那声音,怎么说呢,像是有人把月光揉碎了撒在生锈的铁皮屋顶上——明明是不协调的元素,却意外地荡开一圈湿润的共鸣,他们那个总爱把螺丝刀别在耳后的工程师眯着眼说:“声音啊,得有点毛边才真实,就像手工陶器上的指纹。”

飞乐的故事从来不是直线前进的,九十年代末他们差点因为执着于木质箱体停产,当时流水线都开始用复合材料了,有老师傅偷偷把松木刨花塞进样品箱的夹层,结果在展会上,某个日本客商贴着箱子听了半晌,突然说这声音让他想起奈良寺庙晨钟的余韵,就这 一点执念,让飞乐在批量生产的浪潮里硬是保住了定制线。

他们的试音室总有些古怪规矩:雨天必须播爵士乐,说是湿气能让铜管乐器的音色更柔软;新设备得先放一宿肖邦的夜曲,因为“精密零件需要温柔的前奏来放松”,有次实习生误接了重低音线路,播放草原民歌时竟震碎了控制台的咖啡杯,却意外发现低频共振能模拟出马头琴的苍凉,这个美丽的错误后来成了他们“游牧系列”音箱的灵感来源。

创新在这里更像是一场即兴演奏,研发团队曾把扬声器单元浸入不同温度的蜂蜡里测试,结果冬天调试好的设备到了夏天音色会变甜——原来蜂蜡的熔点悄悄改变了振膜阻尼,这种看似胡闹的实验精神,反而让飞乐在声学材料领域走出了自己的路,有乐评人说过,听飞乐的设备就像在抚摸声音的纹理,那些细微的锯齿状波动,恰恰是机械复制时代里最珍贵的手工感。

去年深秋我去工厂,看见他们正在调试新一代产品,工程师突然关掉所有灯,在黑暗里轻轻敲击箱体:“你听,这回声多像小时候弄堂里的叫卖声。”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飞乐真正在做的,是把记忆的棱角、时间的褶皱,还有那些即将消失的共鸣,都凝固在声波里,他们的音响从来不只是播放工具,而是让每个平凡空间都能长出声音翅膀的造梦装置。

或许最好的声音本就该像半融化的黄油,既有形态的坚持,又有流动的温柔,当某个黄昏你听见他们的音箱淌出老唱片般的沙沙声,那可能是二十年前仓库里的松木刨花,正乘着声波穿过时光,轻轻落在你的耳边。

飞乐音响:以音乐之翼,承载梦想与创新的声音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