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动态 > 正文

i5-5200U天梯图深度解读:第五代英特尔处理器性能优势全解析

哎,说到这个i5-5200U啊,现在想起来还真是有点…怎么说呢,像翻出一件五六年前的旧外套,款式不算新潮了,但摸起来手感还在,还能想起当时穿着它的一些事儿,天梯图这东西,现在动不动就各种跑分对比,冷冰冰的,但你要是把时间拉回到2015年前后,在那个节点上看这颗U,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那时候,英特尔正使劲推它的第五代酷睿,代号Broadwell,说实话,这代处理器有点“夹缝里求生”的感觉,它前面是名声大噪的Haswell,后面是工艺架构大改的Skylake,所以Broadwell在很多人记忆里像个低调的过渡生,但恰恰是这个“过渡”,在移动端,特别是对于追求轻薄和续航的笔记本来说,i5-5200U还真留下了点独特的东西。

首先最不能不提的就是制程,14纳米,当时从22纳米蹦到14纳米,听起来只是个数字变化,但实际用起来,那种感觉…就像是手机从厚重板砖突然变得轻薄顺手,发热量控制住了,续航实实在在地涨上去了,我记得当时摸过一台搭载这U的超级本,厚得像本书,晚上躺床上看电影,看完一集美剧电量才下去一小截,那种“电量焦虑”被缓解的安心感,现在都记得,对比前代的i5-4200U,性能提升可能没那么吓人,但那种整体使用体验上的“润物细无声”,才是它的杀手锏。

再说性能,天梯图上它肯定被现在的新U远远甩在后面了,但咱得放回当时看,它的基础频率不高,好像就2.2GHz吧,睿频能到2.7,你指望它跑大型游戏、做重度视频渲染?那肯定是难为它了,它生来就不是干这个的,它的主战场是日常办公、网页浏览、高清视频播放,处理十几个网页标签再加个Word、PPT,机器摸起来也就是温温的,风扇声都很少听到,这种“安静”和“冷静”,对于需要专注的人来说,比啥都强,我有个朋友,一直用着台老款的X1 Carbon,就是这颗U,到现在还在写稿子做表格,他说除了开机慢点,其他时候根本感觉不到卡,用着特别省心。

核显也是个大亮点,HD 5500,别看名字不起眼,在当时可是甩开HD Graphics几条街,硬解1080P视频轻轻松松,甚至能低画质跑跑《英雄联盟》这类网游,这对于一个不带独立显卡的轻薄本来说,简直是福音,意味着你出差在外,晚上在酒店还能有点简单的娱乐,不用对着电脑干瞪眼,这种“够用且恰好”的定位,特别精准。

现在回头想想,i5-5200U代表的是一种思路的转变,英特尔那时候可能更清晰地意识到,不是所有用户都需要极致的性能,尤其是在移动场景下,平衡、续航、低噪音这些“体验”层面的东西,权重越来越高,它像是个…嗯…很称职的“职场中层”,不追求惊世骇俗的业绩,但把自己分内的事处理得妥妥帖帖,让整个团队(笔记本系统)稳定高效地运行。

当然啦,它也不是没槽点,只有双核四线程,放在今天多任务处理确实会吃力,PCIe通道数什么的,跟现在也没法比,但这些东西,就像你不能用现在的审美去挑剔十年前的手机摄像头一样,得历史地看。

每次看到天梯图上那个不起眼的i5-5200U点位,我想到的都不是冷冰冰的分数,而是那个时代轻薄本开始真正“好用”起来的模样,它可能不是一颗多么传奇的处理器,但绝对是让很多人第一次感受到“移动办公”可以如此轻松舒适的一颗芯,技术总是在狂奔,但这些曾经在特定时期提供了优秀体验的老家伙,值得在记忆里有个位置,你说对吧?

i5-5200U天梯图深度解读:第五代英特尔处理器性能优势全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