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动态 > 正文

全新固态硬盘天梯图解析:2019年存储技术飞跃,速度再升级

哎 说到2019年的固态硬盘啊 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是个挺有意思的节点,那时候NVMe协议才算真正普及到主流市场吧 记得之前大家还在纠结SATA接口够不够用,结果一年时间M.2接口突然就冒出来了 像是一夜之间所有主板都多了这么个小插槽。

当时我最先接触的是三星970 EVO Plus,说实话刚拿到手时候有点懵 这玩意长得跟内存条似的 但更小巧,插上去装系统那次才叫震撼 原来Windows安装进度条可以跑得这么快 几乎就是眨个眼的功夫,后来才知道这得益于V-NAND堆叠层数又突破了 好像是从64层跳到96层?颗粒密度上去之后 同等体积下容量直接翻倍 但价格反而在往下走,我记得2018年买256G的钱 到2019年底差不多能买到512G了 这种技术红利确实实在。

不过当年有个特别逗的现象 很多厂商开始疯狂比拼缓存外速度,有些盘写入大文件时前几秒能飙到3000MB/s 然后突然就掉到几百兆,有次我帮朋友测某国产盘 连续写200G电影素材 刚开始速度曲线漂亮得像教科书 后来突然断崖式下跌 朋友还以为是硬盘坏了,其实这就是SLC缓存用尽的典型表现 但当时很多宣传页都用最大缓存速度当卖点 算是行业里心照不宣的小把戏吧。

那年主控芯片的竞争也特别激烈 群联的E12方案几乎成了中端盘的标配 慧荣的2262EN则统治了高端市场,有次拆解西数的SN750时发现 主控芯片上居然没贴散热片 长时间渲染时硬盘温度能冲到70度以上 后来自己加了个散热马甲才稳住,现在想想2019年算是固态硬盘散热设计的启蒙期 很多厂商还没意识到高速读写时的发热问题。

还有件趣事是关于QLC颗粒的争议,英特尔660P刚上市时 网上吵得不可开交 有人说这是未来趋势 有人骂这是技术倒退,我实际用过之后发现 对于日常办公来说其实完全够用 但要是经常传输大文件的话 那个缓存外的速度确实有点捉急,这种技术路线之争到现在也没停歇 不过当时那种全民讨论技术细节的氛围 现在反而很少见到了。

哦对 2019年还有个隐藏彩蛋是PCIe 4.0的初现,AMD锐龙3000系列处理器带着X570主板登场时 像海盗船MP600这种早期PCIe 4.0硬盘 顺序读取直接破5000MB/s,虽然当时配套设备还没跟上 但那种“未来已来”的震撼感特别强烈,记得在展会上摸过展示机 硬盘待机温度就50度起步 像是揣着个小暖手宝。

回头看2019年的固态天梯图 会发现很多昙花一现的产品,比如某些采用自研主控的国产硬盘 刚上市时参数很漂亮 但固件优化没跟上 用久了容易出各种小毛病,有次遇到个盘连续开机一周后突然掉速 更新固件后才解决 这种成长中的青涩感反而让技术发展显得更真实。

可能很多人觉得存储产品很枯燥 但2019年这些硬盘就像智能手机爆发前夜的功能机 各种技术路线都在摸索,从DRAM缓存方案到HMB主机内存缓冲 从模拟SLC缓存到全盘SLC策略 每个细微调整都影响着实际体验,有次我同时对比五款不同方案的硬盘做剪辑 发现缓外速度稳定的那块 反而比峰值速度高的更省时间——这种实践中的小发现 比任何参数表都来得直观。

现在2024年看五年前的技术 会觉得有些设计笨拙得可爱 比如那些厚重的散热片 复杂的安装步骤,但正是2019年这种百花齐放的试错 才让现在动辄7000MB/s的硬盘变得稀松平常,技术迭代的魅力可能就在于此 当时觉得惊艳的突破 过几年再看都成了基础配置,不过那年第一次见到硬盘跑满PCIe 3.0 x4带宽时 确实有种见证历史的感觉 就像第一次用上智能手机触控屏 明明知道后面还会更好 但那一刻的冲击力永远忘不掉。

全新固态硬盘天梯图解析:2019年存储技术飞跃,速度再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