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动态 > 正文

Ice Lake架构十代i3移动CPU性能实测:1035G1天梯排名全面解析

哎呀,说到Ice Lake这代处理器 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当时Intel挤了那么久牙膏,总算在10代弄出了这个用10nm工艺的家伙,我当时就特别好奇,号称巨大能效提升的架构,放在最入门的i3-1035G1上 到底能是个啥水平?今天咱就抛开那些官方PPT,就唠唠我实际摸到的一些数据和那种…嗯…有点微妙的感受。

先得说说这i3-1035G1的底子,双核四线程,基础频率1.0GHz,睿频能到3.6GHz,集成的是普通的UHD核显,光看纸面,这频率策略就挺有意思的 起点低得吓人,但单核又能冲得挺高,明显是冲着省电去的,你想想,这玩意主要塞进那些三四千块的轻薄本里,给学生党或者只需要处理文档、上网课的人用,测试前我就没指望它能在游戏或者渲染上有啥惊天表现,更想知道的其实是:它的“够用”底线到底划在哪儿?

Ice Lake架构十代i3移动CPU性能实测:1035G1天梯排名全面解析

跑分这事儿吧,有时候挺枯燥的,但又是最直观的,拿Cinebench R15来说,单核成绩能摸到140cb左右,多核就…嗯,350cb上下吧,这数字啥概念?单核性能其实不赖,比七八代i5甚至一些低压i5都猛,Ice Lake的IPC(每时钟周期指令数)提升是真有料,但多核嘛,毕竟只有两个核心,一旦同时干点活儿,立马就露馅了,你开几个网页,再同时放个音乐、挂个微信,它还能笑嘻嘻的;但你非要同时解压个大文件再加个视频转码…那风扇声就开始跟你诉苦了,速度也明显慢下来,这种时候你就会觉得,它像是个精力有限但特别专注的帮手,一次只让TA专心做一件事,效率反而高。

核显部分,UHD Graphics和Iris Plus那是两码事,玩《英雄联盟》这种,1080p中画质,对线期能稳在60帧以上,团战一热闹可能掉到四五十帧,勉强能玩,但你别追求啥电竞体验了。《CS:GO》低画质也能凑合,但再往上…就别难为它了,所以你看,它定位非常清晰:轻度娱乐OK,图形性能的瓶颈摆在那儿。

Ice Lake架构十代i3移动CPU性能实测:1035G1天梯排名全面解析

再说说功耗和发热,这真是Ice Lake的强项,我试的那台笔记本,单烤FPU也就15W左右,机身只是温温的,风扇声很小,续航能轻松撑过七八个小时的文档处理,这种安静、凉快的体验,对于需要带着到处走的人来说,比那点极限性能重要多了,你想想 在图书馆或者咖啡店,谁也不希望自己的电脑像个鼓风机似的呼呼响吧?

在天梯榜上它到底排哪儿?如果跟自家兄弟比,它肯定打不过i5-1035G4(人家核显强太多)或者i7-1065G7,但如果跨代对比,它的单核性能能压过不少老的i5-8250U甚至i5-8265U,多核嘛…就吃亏了,再跟同时代的AMD锐龙3 3300U比,多核性能、核显都是锐龙占优,但i3-1035G1在单核、功耗控制和续航上又能找补回来,所以这个“排名”很看你重视啥:要同时干很多事,可能锐龙3更爽;要续航长、机器安静、日常操作响应快,那i3-1035G1反而有它的道理。

回头想想,这颗U挺能反映Intel那会儿的处境:工艺好不容易突破,急着展示新架构的优势,但又得考虑成本定位,只能在核心数上抠搜一点,结果就是造出了这么个“偏科生”:单核亮眼,能效喜人,但多核短板明显,它不适合所有人,但对于那些预算严格、需求就是上网、办公、看视频的用户,它提供了一种非常踏实、省心的选择,你可能不会为它尖叫,但用久了,会发现它那种不吵不闹、电量持久的陪伴,其实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