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分数的正确姿势:全面教学与常见错误避免
- 游戏动态
- 2025-10-15 18:42:25
- 1
哎,说到打分这事儿,你可能觉得这有啥难的,不就是给个数字嘛,我以前也这么想,直到有次我给学生作业打分,一个平时挺努力的孩子拿了78分,我随手就写了个“不错,继续努力”,结果第二天他妈妈打电话来,语气特别焦虑,问我孩子是不是退步了,说孩子自己在家哭,觉得“不错”就是老师对他失望了……我当时就懵了,真的,就两个字,能引出这么大误会,从那以后我才意识到,打分,尤其是写评语,简直是一门需要小心翼翼的艺术,里头全是人情世故。
所以今天咱就聊聊这个,怎么把分数“打”得让人心服口服,至少别像我当初那样惹出麻烦,咱不搞那些一二三四的条条框框,就随便唠唠。
首先啊,打分之前你得先搞清楚,你这分是打给谁看的,是给学生本人?给家长?还是为了学校存档考核?目的不同,你的侧重点和表达方式就得变,比如同样是85分,对学霸你可能得写“基础扎实,但在难题的突破性思维上还要下功夫”,带点鞭策;对一个费了老大劲才从及格线爬上来的学生,你可能就得写“看到你巨大的进步,这个85分含金量很高!”,重点是鼓励,你得先钻进他们的脑子里想想,他们最需要听到什么,千万别用一套标准模板应付所有人,那跟群发新年祝福短信一样,没诚意。
然后就是那个要命的分数本身,我见过有些老师,特别“严谨”,喜欢打87.5这种分,你说你图啥呢?是显得你批改得特别精细吗?但对学生来说,87.5和88有啥本质区别?反而会让他们纠结在那0.5分上,琢磨“我到底差在哪儿了”,我的经验是,除非是那种有标准答案、精确到小数点的客观题,主观题打分尽量用整数,90就是90,85就是85,清晰明了,分数是个大概的坐标,不是显微镜下的刻度,模糊一点,反而能让人更关注评语里的实质内容。
说到评语,这才是重头戏,也是最容易翻车的地方,你可千万别就写个“好”、“有进步”、“欠佳”完事儿,这跟没说一样,还容易引起上面我那种误会,你得具体,非常具体,别光说“文章结构清晰”,你可以说“开头用设问引人入胜,中间三个分论点层层递进,这个结构安排得很棒”,别光说“计算粗心”,你可以说“第三步的公式代入时漏了一个负号,下次检查要特别留意符号问题”,这种具体的指点,人家才知道下次该往哪儿使劲,这就像看病,医生不能光说“你病了”,得告诉你是感冒还是发烧,具体该怎么吃药。
还有啊,语气特别重要,你是希望激发人家,还是打击人家?尽量用建设性的语言,把“你这里写得太乱了”换成“如果能把这段的条理梳理得更清楚些,比如加个小标题,读者会更容易理解”,把“这个观点错了”换成“这个角度很有趣,但我们是不是可以从XX方面再来补充论证一下?”,把指责变成建议,把判决变成邀请,效果天差地别,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你保护了那份自尊心,他才能听进去你的话。
再说几个常见的坑吧,一个是“对比伤害”,千万别在评语里写“你看谁谁谁就做得比你好”,这是大忌,除了制造嫉妒和仇恨,没半点好处,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跟自己比有进步,就是最大的成功,另一个是“情绪化打分”,比如刚跟家人吵完架,或者被领导批评了,带着一肚子火去批卷子,那手下的分数肯定偏严,这时候不如先去喝杯水,冷静五分钟再说,打分需要一种平静而公正的心态。
别忘了打分的终极目的,它不是为了分出三六九等,不是为了证明老师有多权威,它更像一个路标,告诉学生“你现在在这儿,下一步可以往那个方向走”,一个好的分数和评语,应该能让学生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并且对下一步怎么走充满希望,而不是焦虑和恐惧。
反正吧,经过那次电话事件后,我现在每次写评语都跟写小作文似的,会琢磨半天,虽然累点,但当你看到学生因为你的具体建议而真正取得进步,那个成就感,比单纯打个高分要实在得多,打分这事儿,说到底,打的不是分数,是人心,你得带着温度去打,行了,就唠到这儿吧,希望这些零零碎碎的想法,能给你提个醒儿。
本文由郭璐于2025-10-15发表在笙亿网络策划,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ww.haoid.cn/yxdt/27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