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传感器天梯图:深度剖析CMOS技术演进与未来影像趋势
- 问答
- 2025-11-16 18:19:46
- 5
说到相机传感器,尤其是现在主流的CMOS传感器,它的发展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赛跑,各家厂商都在拼命提升技术,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拍出的照片和视频更好看,这个“天梯图”不是简单地把传感器型号排个名次,而是要看它们背后的技术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以及未来会去向何方。(来源:根据芯片行业分析机构Yole Développement及多位影像产品评测专家的综合观点整理)
最开始,相机用的是CCD传感器,它画质很好,但有个大问题:又贵又耗电,速度还慢,当CMOS技术出现后,因为它成本低、省电、处理速度快,很快就成了手机和相机的绝对主力,早期的CMOS有个致命伤,就是信噪比不好,照片上的噪点很多,尤其在光线暗的时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背照式(BSI)技术成了第一个重要的台阶。(来源: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官方技术白皮书)
大概在十年前左右,背照式CMOS开始普及,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把传感器的电路层和感光层调了个个儿,传统的传感器是电路挡在感光元件前面,像屋檐挡住了部分光线,背照式则是让光线直接从背面毫无遮挡地照进来,大大提高了进光量,这让手机在夜晚拍照的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也让相机的高感光度表现更好了。(来源:索尼在2015年发布的关于背照式CMOS技术的详解)
当背照式技术成为标配后,大家又开始琢磨怎么进一步增加进光量,堆栈式(Stacked)CMOS出现了,这技术有点像盖楼房,传统的传感器是感光层和电路层平铺在同一层,而堆栈式是把它们像三明治一样叠起来,这样做的好处是,给电路部分留出了更多空间,可以集成更复杂、更快的处理电路,直接做在传感器里面,结果就是,传感器的数据读取速度快得惊人。(来源:索尼在2017年国际固态电路会议ISSCC上发布的论文)
这个速度的提升,带来的改变是革命性的,它让相机能够拍摄超慢动作视频(比如每秒1000帧),实现了几乎无黑屏的连续拍照(电子快门),并且大大减少了拍摄视频时的果冻效应,现在高端相机和旗舰手机里的传感器,基本都是堆栈式结构了。

下一个台阶是什么?答案是双层晶体管像素(Stacked Pixel)技术,比如索尼的“Exmor T”,这个技术比堆栈式又进了一步,它是在像素层面做文章,把负责光电转换的光电二极管和负责放大信号的光电晶体管分离开,并上下堆叠起来。(来源:索尼在2021年发布的关于双层晶体管像素传感器的技术公告)
这样做的好处是,光电二极管的面积可以做得更大,从而捕捉到更多的光线,尤其是在暗光环境下,画面的纯净度和动态范围(就是同时记录最亮和最暗细节的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这项技术被认为是近年来传感器领域最重大的突破之一,开始出现在一些最新的手机和高端紧凑型相机上。
除了传感器本身的结构,像素点的排列方式也在创新,比如华为曾经力推的RYYB阵列(用黄色像素替换绿色像素),以及现在很多手机采用的像素四合一技术,像素四合一把四个小像素合并成一个大像素,在暗光下能有效提升亮度,在光线好时又能还原成高像素模式保证细节,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灵活性策略。(来源:多家手机厂商如华为、小米的发布会及技术讲解)

展望未来,传感器的发展趋势已经非常清晰,更大尺寸的传感器会逐渐下放,以前只有专业相机才有的全画幅传感器,现在也开始出现在高端手机和消费级无人机上,因为物理规律决定,底大一级压死人,更大的感光面积是画质的最根本保障。
计算摄影将成为传感器的“另一半大脑”,未来的传感器会与处理器(ISP)和AI算法更深度地结合,传感器负责捕捉最原始的光信息,然后由强大的AI算法进行优化和再创造,实现超越物理极限的效果,比如模拟大光圈虚化、极致夜景、多帧合成的高动态范围照片等。(来源:谷歌、苹果关于计算摄影的技术博客及发布会内容)
面向视频拍摄的优化会越来越重要,支持8K分辨率、高帧率、更优的动态范围(如双增益转换Dual Gain Conversion技术)的传感器将成为高端设备的标配,以满足内容创作者对视频画质的苛刻要求。
相机传感器的天梯图,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光”的竞赛,从想方设法让传感器“吃到”更多光,到“消化”光的速度越来越快,再到与AI大脑合作“理解”光,每一步都让我们的影像记录能力向前迈进一大步。
本文由瞿欣合于2025-11-16发表在笙亿网络策划,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ww.haoid.cn/wenda/6283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