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移动CPU性能天梯图2023最新版正式公布,处理器排名一目了然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所谓的“天梯图”并非由某个单一的官方机构发布,而是由多家科技媒体、数码爱好者社区根据大量的实测数据(如Geekbench、3DMark、GFXBench等跑分软件)和综合体验分析后整理出来的排名图表,目的是为了让消费者更直观地了解不同处理器的性能定位,以下内容综合了来自“极客湾”、“手机中国”、“太平洋电脑网”以及“芯片爱好者”等主流数码资讯平台在2023年期间发布的相关信息和图表总结。

在2023年,移动处理器市场依然是苹果、高通、联发科三强争霸的格局,三星则逐渐淡出主流视野,排名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明显的梯队。

第一梯队:绝对王者

毫无悬念,这个位置属于苹果的A系列芯片,代表型号是A17 Pro,搭载于iPhone 15 Pro和iPhone 15 Pro Max上,根据“极客湾”的移动端芯片综合性能天梯图,A17 Pro在CPU单核性能上遥遥领先所有竞争对手,甚至超越了部分入门级的桌面CPU,其GPU图形性能在经过大幅升级后,也具备了与安卓阵营顶级芯片一战之力,尤其在光追技术方面走在了前面,排在它后面的是上一代的A16 Bionic(iPhone 14 Pro系列),其性能依然非常强悍,综合实力稳坐第二把交椅,苹果芯片的强大之处在于其惊人的能效比,在提供顶级性能的同时,功耗和发热控制得相对出色。

第二梯队:安卓阵营的旗舰双雄

这个梯队是高通和联发科旗舰芯片的战场,2023年高通推出的旗舰是骁龙8 Gen 2,这款芯片被广泛认为是高通打的一场“翻身仗”,它采用了全新的架构设计,CPU多核性能强劲,GPU性能更是其传统强项,超越了苹果的A16,与A17 Pro互有胜负,搭载这款芯片的安卓旗舰手机(如小米13系列、三星S23系列、vivo X90系列等)都提供了顶级的游戏和日常使用体验,并且能效比相比前代有巨大提升,口碑极佳。

联发科的旗舰代表是天玑9200+ 以及后续小幅升级的天玑9300,根据“手机中国”的排名,天玑9300采用了非常激进的“全大核”CPU架构设计,放弃了传统的小核心,使得其多核跑分成绩极其亮眼,在某些测试中甚至超过了骁龙8 Gen 2,其GPU性能也稳居第一阵营,联发科芯片以往给人“性价比”的印象,但天玑9000系列之后,已经成功站稳了高端市场,与高通正面竞争。

在第二梯队里,骁龙8 Gen 2和天玑9200+/9300的性能差距微乎其微,属于同一水平线,不同机型的表现还会受到手机厂商散热调校策略的影响。

移动CPU性能天梯图2023最新版正式公布,处理器排名一目了然

第三梯队:高端与次旗舰

这个区间主要包含上一代的旗舰芯片和今年的高端芯片,例如高通的骁龙8+ Gen 1,这是一款由骁龙8 Gen 1更换为台积电工艺后的“救火”作品,能效比大幅改善,性能依旧强大,因此在2023年很多性价比旗舰和高端机型上被广泛采用,口碑很好,是仅次于骁龙8 Gen 2的存在。

联发科的天玑9000天玑8200也位于此列,天玑9000是2022年的旗舰,性能底蕴犹在;天玑8200则是性能与功耗平衡得非常出色的神U,常见于2000元价位段的中高端机型,提供了流畅的游戏体验。

第四梯队:主流中端市场

这是竞争最激烈、机型最多的市场,高通的主力是骁龙7+ Gen 2,这款芯片被誉为“小骁龙8+”,因为它采用了与旗舰芯片同源的架构,性能远超以往的中端芯片,几乎摸到了上一代旗舰的门槛,给中端机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性能冲击。

移动CPU性能天梯图2023最新版正式公布,处理器排名一目了然

联发科方面,天玑8100的继任者天玑8050等芯片表现稳定,但面对骁龙7+ Gen 2的强势,压力不小,高通的骁龙778G及其各种衍生版本(如782G等)依然是经久不衰的“神U”,性能足够满足日常使用和主流游戏,功耗低,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中端和轻旗舰机型中。

第五梯队:入门级市场

这个档位主要是满足日常基本需求的芯片,包括高通的骁龙6 Gen 1骁龙695,以及联发科的天玑7050天玑6020等,这些芯片的性能足以保证微信、短视频、网页浏览等应用的流畅运行,但对于大型游戏就比较吃力了,它们主要出现在千元机或百元机上。

总结与选购建议

从2023年的天梯图来看,最大的亮点是芯片的能效比普遍提升,无论是苹果、高通还是联发科,都在努力解决高性能带来的高功耗和高发热问题,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手机性能更强的同时,续航和发热表现也更好了。

在选择手机时,不能只看处理器排名,天梯图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但最终体验还取决于手机的散热系统、内存组合(RAM+ROM)、厂商的系统优化和调校策略,一款散热堆料足的骁龙8 Gen 2手机,其持续性能释放可能优于一款散热一般的同芯片手机,建议将天梯图作为了解性能档位的工具,再结合具体机型的具体评测来做最终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