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UI设计全透视:从概念到实现,打造直观易用的交互界面

开始)**

根据《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这本书里的核心思想,设计一个界面就像盖房子,不能一上来就想着墙要刷什么颜色,它有一个清晰的层次,这本书把设计分成了五个层面,最基础的是“战略层”,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用户想通过它达到什么目的?做一个购物APP,它的战略可能就是“让用户能快速、方便地买到性价比高的日用品”,如果这一步没想清楚,后面的所有设计都可能跑偏。

接下来是“范围层”,我们要确定这个产品具体要包含哪些功能,是只需要有搜索、浏览、购买、支付这些核心功能,还是还要加上用户评价、积分商城、直播带货?这一步需要做取舍,功能不是越多越好,太多了反而会让用户觉得复杂。

然后到了“结构层”,这里开始规划用户怎么在产品里“走动”,用户从首页点进一个商品,看完详情后是想直接购买,还是先加入购物车?购买流程需要几步完成?这个阶段通常会画出“流程图”,像一张地图一样,确保用户的操作路径是顺畅的,不会走进死胡同,交互设计之父艾伦·库珀在《About Face 4: 交互设计精髓》中强调,设计必须符合用户的心理模型,也就是说,产品的行为方式要符合用户的预期。

第四层是“框架层”,这是UI设计开始具体化的地方,我们要决定页面上各个元素应该放在哪里,导航菜单是放在顶部还是底部?搜索框放在哪个显眼的位置?按钮要做成什么样子?这个阶段会产出详细的草图,也就是“线框图”,它不用任何颜色和装饰,就像建筑的骨架,只关注结构和布局,在Smashing Magazine网站的一篇关于UI基础的文章中提到,清晰的视觉层次是框架层的核心,重要的元素应该更突出,引导用户的视线和操作。

最后才是“表现层”,也就是大家通常认为的“设计”——给界面穿上漂亮的外衣,这里包括配色、字体、图标、图片风格等,这个阶段的目标是让界面不仅美观,还要能传达品牌的个性,并且确保信息清晰易读,重要的警告信息会用醒目的红色,而次要的说明文字则会用浅灰色,在知名设计博客UX Planet上,有文章指出,色彩心理学在表现层至关重要,不同的颜色会引发用户不同的情绪反应。

当这五个层面的蓝图都规划好后,就进入了实现阶段,设计师会使用像Figma、Sketch这样的专业工具,把高保真的设计图做出来,让它看起来和最终的产品一模一样,他们会制定一份“设计规范”,就像一本品牌说明书,里面明确规定主色、辅色是什么,按钮的圆角是多大,用什么字体和字号,这份规范能保证不同的设计师甚至工程师在协作时,做出来的东西风格是统一的。

设计稿完成后,就要交给工程师进行开发,在这个过程中,沟通至关重要,设计师需要和工程师密切配合,解释设计的意图,确保最终实现的效果和设计稿一致,现在很多设计工具都能直接生成一些代码,或者有插件可以帮助检查和沟通,让这个过程更顺畅。

产品开发出来之后,设计工作并没有结束,还需要进行用户测试,观察真实的用户是如何使用这个产品的,他们会不会在某个地方卡住?有没有误解某个图标的意思?根据测试反馈,设计可能需要再次调整优化,这是一个不断循环、持续改进的过程,正如谷歌的“设计冲刺”方法所倡导的,快速原型、及时测试、获取反馈并迭代,是打造成功产品的关键。 结束)**

引用来源标注:

  • 《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Jesse James Garrett 著)
  • 《About Face 4: 交互设计精髓》(艾伦·库珀 等著)
  • Smashing Magazine 网站相关文章
  • UX Planet 博客相关文章
  • 谷歌的“设计冲刺”方法论

UI设计全透视:从概念到实现,打造直观易用的交互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