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笋之争愈演愈烈:竹林生态平衡面临严峻挑战
- 问答
 - 2025-11-04 08:16:55
 - 4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在四川、浙江、福建等主要竹产区,一种被称为“夺笋”的激烈竞争正在竹林间无声地上演,这并非人与人之间的争夺,而是竹林里日益增多的竹鼠、野猪等野生动物,与依赖竹林为生的村民们,围绕春季破土而出的珍贵竹笋展开的一场生存资源大战,这场愈演愈烈的“夺笋之争”,表面看是人与动物冲突的加剧,深层却折射出竹林生态系统正在失去往日的平衡,面临严峻的挑战。
(来源:大熊猫国家公园巡护员实地观察)在以往,竹林有着自然的节律,春笋勃发,为竹林自我更新提供后备军,其中一部分会被野生动物取食,这是生态链中的正常一环,近些年的情况发生了剧变,一位在四川山区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老巡护员描述道:“以前上山,能看到竹鼠啃过的笋壳,但数量不多,像是‘尝个鲜’,现在完全不同了,一片刚冒头的笋,一夜之间能被野猪连根拱掉一大半,或者被成群的竹鼠从地下咬断,场面像是遭了灾。”这种掠夺式的采食,远远超过了竹笋的自然生长速度,导致新生竹子的数量锐减。
(来源: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报告)竹林是一个动态的生命系统,需要“新老交替”,老竹会逐渐枯萎,为林下腾出空间和养分,而健壮的新竹则是竹林未来的希望,野生动物过度啃食竹笋,直接掐断了竹林更新的“源头活水”,研究人员指出,如果每年新竹补充量持续低于自然损耗量,竹林就会不可逆转地走向退化、老化,最终可能出现大面积开花、死亡的现象,这不仅意味着竹资源本身的枯竭,更会导致水土保持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一系列连锁生态危机。

(来源: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调查)为何野生动物会变得如此“疯狂”夺笋?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首要因素是生态保护的显效,随着天然林保护、野生动物禁猎等政策的严格执行,野猪、竹鼠等动物的种群数量确实得到了有效恢复,这是可喜的一面,但与此同时,它们的传统栖息地或因道路建设、乡村发展而受到割裂,或因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扩张而食物来源变得单调,食物丰富、易于获取的竹林,尤其是村民经营、笋质鲜嫩的竹林,就成了这些动物集中“进攻”的目标。
(来源:南方农村报对竹农的访谈)对于山区的村民而言,竹笋是重要的经济来源。“我们靠山吃山,春笋、冬笋的收入能占家庭收入的三四成。”一位浙江的竹农无奈地说,“现在可好,我们天不亮就上山,也抢不过那些‘夜行者’(指夜间活动的动物),眼看着好好的笋被糟蹋,心里又急又痛。”传统的驱赶方法,如扎稻草人、敲锣打鼓,对这些适应了人类活动的动物收效甚微,一些村民被迫采取更极端的方式,如架设电网、放置兽夹,但这又带来了人身安全风险和新的法律问题,形成了“保护动物”与“保障民生”的两难困境。

(来源:国家林草局相关专家研讨会意见)专家们认为,解决“夺笋之争”的关键,在于从对抗转向疏导,寻求基于生态平衡的智慧管理方案,需要科学监测野生动物种群动态,在数量确实过盛、对生态和民生造成严重影响时,依法依规、有计划地进行科学调控(如适度的种群数量控制),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对因野生动物“肇事”而蒙受损失的农户给予合理补偿,缓解他们的生计压力,可以尝试构建生态廊道,连接碎片化的栖息地,引导野生动物向更广阔的自然空间扩散,减少对人工经营竹林的依赖。
(来源:基层社区探索案例)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积极的尝试,有的村庄组织村民成立联合巡护队,统一时间、有计划地采笋,给野生动物留下一定的“口粮”,实现“共享”;有的则尝试在林缘地带种植一些野生动物更偏好的其他植物,作为“专用食堂”,转移其注意力,这些来自民间的智慧,虽然规模不大,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努力方向。
“夺笋之争”是敲响的一记警钟,它提醒我们,生态保护并非简单的“禁”与“护”,而是一个需要精细权衡、系统管理的复杂工程,如何在保护野生动物与维护百姓生计、保全竹林健康生态系统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是摆在管理者、科研者和社区居民面前的一道亟待解答的生态考题,这场竹林里的战争,结局关乎的不只是几根竹笋的归属,更是一片翠绿世界的未来。
本文由芮以莲于2025-11-04发表在笙亿网络策划,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ww.haoid.cn/wenda/5626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