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phone概念全揭秘:历史演变与现代应用的双重解读

哎,说到“phone”这个词儿,现在第一反应肯定是手里那块能刷视频、能付钱的智能板砖吧?但你要是把时间往回倒个一百多年,这事儿可就完全不一样了,我有时候会瞎想,当初那个发明电话的贝尔,冲着他的助手喊出“沃森先生,快来,我需要你!”的时候,他能不能想到,这玩意儿后来会变成这样……一种几乎成了我们身体延伸的、无所不能的怪物。

最早的电话,就是个纯粹的“声音的容器”,它的核心使命简单到纯粹:把A地的声音,原封不动地、哪怕带着滋滋啦啦的电流杂音,扔到B地去,那时候的电话机,沉甸甸的,有个摇把,得通过总机的人工转接,我奶奶以前就老念叨,说她们年轻时打电话是件大事儿,得跑到邮电局,排队,然后对着话筒使劲喊,因为信号不好,仿佛不是在通话,而是在对着一口深井呼喊,那种通讯,带着一种延迟的、有距离感的庄重,每一句话都因为来之不易而显得珍贵,电话线像一根有形的丝线,实实在在地连着两头的人,你能想象出声音在那根铜线里奔跑的样子。

然后呢,事情就开始跑偏了,或者说,进化了,从转盘式到按键式,电话开始变得“聪明”一点,最革命性的变化来了——手机出现了,我还记得我家第一部手机,是父亲的那个诺基亚,厚重的像块黑砖,但耐摔得能砸核桃,它的出现,第一次把“电话”从一根线、一个固定的地方解放了出来。“随时随地”这个概念,开始植入人心,电话不再是客厅角落的家具,它变成了口袋里的一个可能性,这时候,“phone”的内涵,已经从“传声筒”悄悄变成了“个人移动通讯终端”。

但真正的“变异”,我觉得是从智能手机开始的,苹果那个iPhone一出来,好家伙,天翻地覆,电话的功能,通讯,反而退居二线,成了最基础、最不显眼的一个App,这时候的“phone”,它是个啥?是个相机,是个游戏机,是个钱包,是个地图,是个无所不包的信息黑洞,我们通过它看世界,世界也通过它窥探我们,这玩意儿变得太复杂了,复杂到有点可怕,有时候我看着地铁里一车厢低头族,会觉得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捧着一个微缩的、发着光的世界,而身边真实的世界反而变得模糊起来,这种现代应用,已经远远超出了贝尔们的想象边界,它成了社会器官,成了焦虑和便利的矛盾结合体。

所以现在再理解“phone”,我觉得它更像一个载体,一面镜子,它最初承载的是声音,后来承载了信息,它承载的是我们整个生活轨迹和社交网络,它的演变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对“连接”的渴望不断膨胀、甚至有些贪婪的历史,我们从渴望连接声音,到渴望连接信息,再到渴望连接整个世界,以及世界上的一切服务,这种渴望驱动着技术狂奔,也顺便把我们自己的生活节奏搅得天翻地覆。

想着想着就有点出神……我手上这个亮晶晶的玩意儿,它明明是个没有生命的物体,但有时候感觉它比我自己还了解我,它知道我今天走了多少步,爱看什么新闻,明天有什么日程,那个最初的、只是为了传递一句“你好”的简单机器,是怎么一步步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这中间的过程,想想真是又神奇,又让人有点…莫名的惶恐,它解构了距离,却似乎又建构了新的隔阂,说不清道不明的。

也许,这个概念的全揭秘,根本就没法有终点,只要人类对“连接”的想象不停止,这个叫“phone”的东西,就还会继续变下去,变成更奇怪、更融入我们血肉的样子,只是不知道下一次巨大的变化,会是什么样呢 … 会不会有一天,它真的就无声无息地,长进我们的身体里了?

phone概念全揭秘:历史演变与现代应用的双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