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深入探讨Sora的作用:如何改变现代工作流程与创意表达

哎,说到Sora,这玩意儿刚出来的时候,我其实没太当回事,就觉得,哦,又一个AI视频生成工具呗,能比之前的跑得快点儿、画面清晰点儿?但后来,真的手贱点开几个 demo 看,整个人就有点…懵,不是那种技术层面的震撼,更像是一种…嗯…被扔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游乐场,到处都是没见过的设施,你不知道该先玩哪个,甚至有点害怕。

你想啊,我们这代人,工作流程是啥样的?尤其是搞创意、做内容这块,一个想法冒出来,先得在脑子里转几圈,然后找参考图、画草图、写脚本、拉片…一套流程下来,没个几天甚至几周根本见不着影儿,中间还得跟团队来回扯皮,甲方爸爸一个“感觉不对”就能让你一夜回到解放前,这个过程,怎么说呢,充满了…摩擦感,对,就是摩擦,每一个环节都在消耗你的热情和精力。

但Sora这类东西,它直接把“摩擦”给抹平了一大半,前几天我试着用它生成一个“黄昏时分,一只戴着礼帽的猫在蒸汽朋克风格的城市屋顶上行走”的画面,就敲了一行字,等了几十秒,结果出来…我靠,那个光影,猫咪毛发的质感,远处齿轮转动的细节,虽然有些地方还有点诡异(比如猫的影子偶尔会糊成一团),但整体氛围一下就到位了,这要搁以前,我得找多少参考,画多少版概念图才能跟人说明白我想要的是这种感觉?直接甩个视频过去,“喏,大概就这样”,这种表达效率的提升,是颠覆性的,它让“脑洞”和“可视化成品”之间的路径,短得吓人。

深入探讨Sora的作用:如何改变现代工作流程与创意表达

这也带来一种新的…焦虑?或者说,一种奇怪的虚无感,以前,一个创意从无到有,那个“有”的过程是实实在在的,你能摸到每一笔线条,能感受到渲染时电脑风扇的轰鸣,现在呢,好像…变魔术一样,你念个咒语(输入提示词),东西就“砰”一下出来了,中间那个“耕耘”的过程被极度压缩,甚至消失了,这到底是解放,还是一种…剥夺?我有时候会想,创意表达的乐趣,是不是有一部分就藏在那条漫长、甚至有点痛苦的路上?现在路没了,我们会不会变成一群只会空想、却失去了“手工”能力的…嗯…指令输入员?🤔

它对工作流程的冲击是骨子里的,比如我们团队开会,以前 brainstorming,白板上画得乱七八糟,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现在呢,可能一个人提出个模糊想法,立马就有人掏出Sora生成三五个视觉版本出来,讨论的焦点瞬间就从“我们想象一下是什么样”变成了“这几个版本哪个更接近我们要的”,决策速度是快了,但那种基于抽象概念进行思维碰撞的乐趣,好像也淡了,工具在重塑我们协作的方式,甚至…重塑我们思考的路径,这感觉,有点像当年从纸笔写作切换到电脑打字,一开始也不适应,觉得失去了书写的温度,但后来…也就习惯了,甚至离不开,Sora可能也是这样一个拐点。

深入探讨Sora的作用:如何改变现代工作流程与创意表达

再说说创意表达本身,它无疑是把创作的“武器库”平民化了,以前拍个有点奇幻色彩的短片,光是搭景、特效的成本就能劝退绝大多数人,只要有想法,谁都能捣鼓出看起来挺像样的视觉片段,这肯定会催生出一大批…嗯…非常个人化、甚至有点“怪”的作品,因为门槛低了,大家就更敢去尝试那些冷门、诡异、不那么商业化的点子了,这绝对是好事,文化的多样性需要这些“野路子”。

但另一方面,当所有人都能轻易制造出“好看”的画面时,“想法”本身的价值就被无限放大了,你的提示词怎么写,你的审美眼光如何,你如何把一个个生成的片段组合成有意义的叙事…这些“软技能”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技术拉平了硬件的差距,但思想的深度和独特性,反而成了更稀缺的资源,这有点像…嗯…人人都有了顶级的画笔和颜料,但画什么、怎么画,才能真正看出谁是大师,谁是画匠。🎨

吧,Sora带来的改变,远不止是“做视频更快了”这么简单,它像一股暗流,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我们工作的节奏、协作的模式,甚至是对“创作”这件事的认知,它很强大,强大到让人兴奋又有点不安,我们得像学走路一样,重新学习如何与它共处,找到那个既能利用其神力、又不被它吞噬的平衡点,这个过程肯定会有混乱,会有不适应,但想想也挺刺激的,不是吗?未来已来,只是分布得还不均匀…而我们,正站在这个分布的最前沿,一边摸索一边吐槽一边往前蹭。😅 这感觉,真说不清是幸运还是…算了,先用了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