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全面评估2018年2月笔记本处理器:天梯图揭示各型号性能差异

哎呀 2018年2月这个时间点挺微妙的…那时候我还在用那台卡得不行的老笔记本,风扇声音大得跟拖拉机似的,所以当时特别关注处理器市场,整天泡在论坛里看天梯图,想找个升级方案,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个青黄不接的时期。

那时候英特尔第八代酷睿刚上市没多久,AMD的锐龙也才第一代…市场上各种型号混战,简直让人选择困难,我记得当时贴吧里最火的就是那种垂直排列的天梯图,像梯子一样把i9-8950HK、i7-8750H这些标压U放在顶端,下面密密麻麻排着几十个型号,但说实话,这种图有时候反而更让人困惑——明明参数看着差不多,实际体验却能差出一大截。

有个细节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移动端i5-8300H突然成了性价比神U,虽然只是四核,但温度控制比i7好太多,我有个做设计的哥们非要追i7-8750H,结果那台游戏本续航崩得…插着电源都能闻到塑料壳的焦味,后来他无奈地说:“这性能是强,可笔记本总不能当台式机用啊…”

AMD那边也挺有意思,锐龙7 2700U刚开始总被吐槽核显驱动不稳定,但价格真香,有个考研的同学买了台搭载这处理器的本子,每次打开PS都会卡顿几秒,但他说“反正就查资料写论文,省下的钱够买半年咖啡了”,这种实用主义的妥协,现在想想还挺真实的。

其实看天梯图最魔幻的是…有些型号明明排位靠后,却因为散热设计好反而更实用,像戴尔游匣那种游戏本,同样的i5-8300H居然能比某些二三线品牌的i7表现更稳,所以当时论坛里流行一句话:“不看模具光看U,就是耍流氓”……现在觉得这话特别在理。

那时候评测数据也参差不齐,有些媒体用Cinebench跑分吹上天,实际玩吃鸡时帧数波动能气死人,我记得有次线下聚会,五六台不同配置的笔记本放一起测试,结果发现同样的i7-8750H,在不同品牌机器上性能释放能差20%以上,有个哥们当场崩溃:“我多花两千块就为这?”

现在回头看,2018年初的处理器天梯图像个混乱的战场…英特尔挤着牙膏又不得不应对AMD的冲击,厂商们在散热和功耗间反复横跳,那些看似客观的排名背后,其实藏着无数个像我们这样纠结的消费者——想要性能又怕发热,追求性价比又担心品控。

最后说个冷知识:那时候很多天梯图会把英特尔至强E系列移动处理器也塞进去,位置还挺靠前,但实际上根本没几款笔记本用,纯粹是撑场面的…就像餐厅菜单上那些永远点不到的招牌菜。

可能正是这种不完美,让2018年的笔记本市场显得特别真实吧,每次看到现在那些整齐划一的评测数据,反而会怀念当年那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混乱感…至少那时候每个选择都带着点冒险的趣味,你说是不是?

全面评估2018年2月笔记本处理器:天梯图揭示各型号性能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