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攻略 > 正文

有点好奇,古代取暖设备里哪个最像我们今天用的暖手宝啊

要说古代取暖设备里最像现代暖手宝的,那得是明清时期流行的“手炉”,这玩意儿长得跟个小铜锅似的,巴掌大小,盖子镂空雕花,里面塞着烧红的炭火或者热水,揣在袖子里或握在手里,走哪儿暖哪儿,活脱脱就是古代版的“移动暖手宝”。

手炉最早能追溯到唐朝,不过那时候还比较粗糙,主要是宫廷里用,到了明清,这玩意儿突然在文人雅士和富贵人家里火起来了,为啥?因为那时候的匠人开始在手炉上玩花样——炉身用铜或锡打造,表面刻着山水花鸟,盖子做成网格或花瓣状,既透气又能挡灰,更绝的是,有些手炉还配了布套或锦缎套子,防止烫手,这操作简直和现代暖手宝的绒布外套如出一辙。

不过手炉和暖手宝也有区别,暖手宝靠的是电热丝或化学发热,手炉得靠烧炭或热水,古人用炭可讲究了,得选“红罗炭”这种无烟耐烧的,还得在炉里垫层灰,让火慢慢透出来,免得烫伤,要是用热水,就灌个小铜壶,塞点棉花保温,跟现在热水袋的原理差不多。

有意思的是,手炉在清朝还成了“社交神器”。《红楼梦》里贾宝玉冬天去黛玉那儿串门,手里就捧着个手炉;文人墨客聚会时,大家各自掏出手炉比谁的花纹更雅致,跟现在年轻人比手机壳似的,连乾隆皇帝都爱这玩意儿,故宫里还留着他用的鎏金手炉,刻着龙纹,奢华得不行。

要说最接近暖手宝的,还得是手炉的“便携性”,汤婆子虽然也能暖手,但那是大肚子的铜壶,主要用来暖被窝;火盆虽然暖和,但得蹲在旁边烤,哪能揣着走?手炉就不同了,往袖子里一塞,走路、写字、喝茶都不耽误,简直是为“移动取暖”量身定制的。

不过手炉也有缺点——得时刻注意火候,炭烧完了得换,热水凉了得续,不像暖手宝插上电就能不管,但换个角度想,古人用手炉的过程,倒像现在给暖手宝充电,充满了能暖几个小时,也算是一种“仪式感”吧。

(参考来源:《长物志》《考工记》中关于手炉形制的记载,以及《红楼梦》等明清小说中的生活细节描写)

有点好奇,古代取暖设备里哪个最像我们今天用的暖手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