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用户遭遇Win11默认浏览器非法劫持,个人信息保护面临新挑战

(引用来源:央视新闻《每周质量报告》报道,部分安全实验室监测数据)

不少升级到Windows 11操作系统的用户遇到了一个让人心烦又担忧的问题:自己明明已经设置好的默认浏览器,会在不经通知的情况下,被系统悄悄改回微软自带的Edge浏览器,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进行系统更新,或者安装、更新了某些特定软件之后,用户点开一个网页链接,发现跳出来的不再是熟悉的Chrome、火狐或其他自己常用的浏览器,而是变回了Edge,这种不经用户明确同意就强行改变设置的行为,被许多用户和专家称为“非法劫持”或“强行绑定”,它不仅仅是带来使用上的不便,更引发了人们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新一轮担忧。

(引用来源:用户在各社交平台和投诉平台的集中反馈)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一个软件层面的“小动作”,是微软为了推广其自家产品的一种强势手段,但往深处想,浏览器是绝大多数普通用户接触互联网的核心入口,它记录着我们的搜索历史、保存着登录各种网站(如社交账号、网银、邮箱)的密码Cookie、存储着自动填写的个人地址电话等信息,用户选择一款浏览器,往往是基于对它的安全性、隐私保护政策的信任,很多用户因为担心隐私问题,特意选择那些以“不追踪”为卖点的浏览器,系统强行将默认浏览器切换为Edge,相当于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改变了其个人数据的流向和处理方。

(引用来源:网络安全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的分析)

这里面的风险是实实在在的,是隐私泄露的风险加剧,当浏览器被强制切换,用户可能一时未能察觉,继续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Edge浏览器进行网上购物、登录社交账号等操作,这意味着,用户的一部分敏感网络行为数据,就从其原本信任的浏览器平台,流向了微软的服务器,用户之前针对原浏览器所做的防止跟踪、禁止收集数据等个性化隐私设置可能全部失效,需要在新浏览器中重新复杂地设置一遍,而很多普通用户并不具备这样的意识和能力,微软如何收集、使用这些“被动”获得的数据,是否与其隐私政策所述一致,用户失去了知情和控制的主动权。

这种劫持行为破坏了用户的安全习惯,可能带来直接的安全威胁,很多用户会在自己信任的浏览器上安装特定的安全插件,比如广告拦截、恶意网站警告等,这些插件能有效防范网络钓鱼和恶意软件,当默认浏览器被悄无声息地切换后,这些保护措施也随之失效,用户点击一个恶意链接时,由于缺少了熟悉的安全插件防护,中毒或被骗取信息的风险会显著增加,更令人不安的是,这种劫持行为本身,模糊了“合法系统行为”与“恶意软件行为”之间的界限,过去,只有病毒木马才会干出强行修改浏览器主页和默认程序的事情,操作系统本身也出现类似行为,这会降低用户的警惕性,如果用户习惯了操作系统可以“合法”地随意更改其设置,那么当真正的恶意软件进行类似操作时,用户可能更难第一时间识别和应对。

(引用来源:法律界人士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解读)

从法律和消费者权益的角度看,这种行为也值得商榷,消费者购买或升级电脑系统,理应享有自主选择软件和服务的权利,操作系统利用其底层权限,在未经用户明确、主动确认的情况下,推翻用户已有的设置,这是一种利用市场支配地位限制用户选择权的行为,涉嫌侵犯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虽然微软可能会在用户协议中用冗长的条款为其行为留下空间,但这种“霸王条款”是否真正合理合法,需要打上一个问号,用户对自己设备的控制权正在被悄无声息地侵蚀。

(引用来源:科技媒体对类似系统行为的长期观察)

这并非微软第一次因其操作系统的“强势”行为引发争议,从Windows 10升级阶段的“强制更新”,到在开始菜单和系统通知中频繁推广Edge浏览器和Bing搜索,再到如今的默认浏览器劫持,可以看出一种趋势:操作系统正变得越来越“主动”和“有主见”,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安静的平台,而是试图深度介入和引导用户的使用习惯,这种介入的初衷或许是为了提供更统一、更“流畅”的体验,但当它以牺牲用户选择权和透明度为代价时,就变得令人难以接受。

Windows 11默认浏览器被强行篡改,绝非一个可以一笑了之的小麻烦,它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表明在当今的数字时代,个人对自身数字生活的控制权正面临来自系统层面的新挑战,它迫使我们去思考:在追求技术便利的同时,我们是否正在不知不觉中让渡过多的控制权?我们的个人信息安全,究竟应该由谁来主导?是用户自己,还是提供技术和平台的公司?对于每一位用户而言,保持警惕,了解这些变化背后的风险,并积极通过投诉、反馈等方式维护自身权益,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用户遭遇Win11默认浏览器非法劫持,个人信息保护面临新挑战